頭盔鉚釘在戰爭時期的應用
即使在戰爭結束很多年后,步兵頭盔儼然成為了戰爭的象征;鋼盔是由青銅盔和鐵盔演變而來,在過去是軍人、角斗士、騎士等一些戰斗人員佩戴的防具。盡管科技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士兵頭盔仍然具有最初始的元素,是軍事武器發展中保存最完好的裝備之一。下面深鼎盛頭盔鉚釘廠家帶大家了解一下!
20世紀上半葉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德式鋼盔,帶有侵略性和掠奪性的外形很容易辨識;其上部的圓形用于保護士兵的頭,而下部的帽檐向外敞開可以保護士兵的頸部和耳朵,由于帽檐比較大所以德國國防軍士兵的臉和眼睛通常都會被陰影籠罩著,讓人感覺陰森恐怖,這也是德國士兵給人的第一印象。
鋼盔的前身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護士兵的頭部是每個參戰國都面臨的一大難題;在機槍和火炮的攻擊下沒有任何防御措施的步兵和騎兵就如螻蟻一般脆弱,每一次沖突都會造成數十萬人傷亡。在陣地中流彈和彈片隨時會擊中每一個人,所以一些指揮官開始用一些臨時防護工具保護自己的頭部。
釘盔就是德國軍隊在戰爭中采用的護具之一,但是這種頭盔是19世紀就設計的,不太符合現代的戰爭需求。皮革太弱,無法擋住彈片或者碎石的沖擊;頂上尖刺在戰場中也顯得格外矚目。同時,釘盔的實用效果也特別差;戴起來不舒服,手持戰斗又不符合它的設計初衷,只有在某些影視劇里會看到:軍官一手捧著帽子一手舞著劍,但實際戰斗中不會有人這么干。
早期的釘盔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士兵,頭上戴的就是釘盔
在戰爭之前人們就試圖尋找便宜的黃銅來代替皮革,最終得到的結果是由鋼和錫制成;頂部的尖刺由羊毛制成,因為沒有任何防護效果,所以后來又被改成了錫。很明顯德軍需要的是一種更實用的頭盔,所以德國的漢斯·馮·塞克特在一次戰壕沖突中為士兵制作了一種超級簡易的頭盔。該頭盔和我們今天看到的頭盔大不一樣,頭飾由5-7毫米的金屬構成,底部直接覆蓋到眼睛和鼻子。里面帶有減震布和皮革襯里,通過一條帽帶固定在頭部,重量約為兩公斤;由于實用性也不是很高,所以當時只生產了1500個。
早期的釘盔:第一:皮革制造,第二:毛氈制造,第三:錫制造
漢斯·馮·塞克特制造的簡易頭盔
M1916頭盔
1916年一種全新的頭盔開始投入生產,被命名為M16或者M1916,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芬蘭等國使用的標準頭盔。M1916頭盔是在1915年弗里德里希·施韋德和奧古斯特·比爾軍醫,通過統計士兵的頭部損傷而設計的,該頭盔后來名聲遠揚也成為了20世紀初德軍的形象代表。
M1916頭盔頭盔,有沒有像一口鐘
M1916頭盔的標準尺寸分為60、62、64、68、70厘米,由強化后的碳鋼和硅錳制成;它比軟鋼制成的法國“亞德里安頭盔”和英國的“洗臉盆” Mk.I Brodie頭盔重,但是可以更有效的保護頭部、頸部和臉部。M1916和同一時期的頭盔一樣,不能防御子彈的直接射擊,只能擋住彈片、碎石、泥土和雨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已經生產了700多萬個M1916頭盔。
左:法國的亞德里安頭盔,右:英國的“洗臉盆” Mk.I Brodie頭盔
M1916頭盔的另一個亮點就是兩邊帶有通風孔的“耳朵”,它的主要用途是安裝額外的防護擋板;可以把擋板的缺口卡在頭盔兩側的“耳朵”上,然后用一根皮革帶子綁在頭盔的后面。該擋板由5毫米的鋼制成,重量達2-3.5公斤,一般由機槍手和哨兵佩戴。雖然安裝擋板后可以防御子彈的直接射擊,但是士兵們并不喜歡佩戴;第一,因為頭部的重量增加了,在戰場中移動很不方便;第二,即使能擋住子彈,脖子也會因為受不了子彈的沖擊力而折斷。M1916頭盔擋板的尺寸都是一樣的,這意味著在大小不同的頭盔上需要做一定的變形才能安裝。該擋板的生產數量沒有確切的記載,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士兵就不再使用該擋板,但是有一部分依然保存至今。
M1935頭盔通風孔變得更平
M1935的生產過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切割鋼板,在壓力機上沖壓圓頂,擴大輪輞,鉆上通風孔以及鉚釘,再固定襯里。M1935頭盔的尺寸包括:60、62、64、66、68、70、72厘米,頭盔的尺寸指的是內測的周長,當然一個頭盔也可以安裝兩種不同尺寸的襯里,比如:尺寸為60厘米的頭盔可以安裝50或者53的襯里。尺寸為60、68、70厘米的頭盔只占生產總數量的10%左右,因為這種尺寸的頭盔只有極少的德國士兵可以佩戴。
軍方蓋在頭盔上的印章
M1935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都有使用過,并且戰爭結束后仍有一部分正在服役。剛開始的前兩年,累計生產了140萬個M1935頭盔,到了1940年生產工藝發生變化之后只生產了100萬個。
M1940頭盔
M1935頭盔投入生產幾年后,德國高層就提出要修改M1935頭盔的意見;原因是:使用鉬鋼材料制成的頭盔堅硬且易碎。1938年之后頭盔的生產成本也變得更高,因為90%的鉬鋼都來自美國和南美地區,所以生產效率受到了限制。
1938年10月29日埃里希·基桑申請了M1935頭盔的改進專利,其中改進包括:頭盔上的通風孔直接采用沖壓制成,而不是像之前那樣鉆孔后再鉚釘。通風孔被凸起的金屬包圍著,這也可以很有效的節省材料。而且之前的頭盔如果鉚釘松動,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士兵的生命安全。改進后的頭盔被命名為“M1940頭盔”,制造材料用硅酸錳硬化鋼制成,不再采用昂貴的鉬鋼。
通風孔對比:M1935(左),M1940(右)
M1940頭盔仍然采用改進后的1931襯里,該襯里又增加了鍍鋅鋼板,因為它比之前的鋁制更便宜,除了有點重以外,M1940和M1935幾乎一致。之后的生產中M1940逐漸取代M1935,之前生產的鋁制襯里也被安裝到M1940里面。
M1940頭盔,內部和M1935幾乎一致
最后的M1942頭盔
戰爭期間德國生產的最后一種頭盔于1940年4月20日開始設計,該頭盔就是M1942或者M42頭盔,其實就是把之前的頭盔簡化生產步驟和降低成本而已。第一批M1942頭盔于同年的8月1日開始生產,與M1940頭盔最大的區別就是帽檐的弧度更小了,M1942沖壓后幾乎保持不變。另外就是鋼的硬度被降低了,頭盔的生產也變得更加簡單,但是質量也難免有所下降。
M1942頭盔帽檐的弧度變得更小
M1942使用的襯里、尺寸大小都和M1940相同,從1944年開始減少生產數量,到了1945年初頭盔被迫停止生產,同時也預示著納粹革命即將終結。當時生產頭盔的工廠大多數被盟軍搶占或者因為缺乏材料而廢棄,M1942和M1935以及M1940頭盔一直使用到戰爭結束。
推薦產品
聯系我們
全國服務熱線
0755-28179975
地址:深圳市龍華新區觀瀾章閣老村東區誠基工業園第一棟二樓
傳真:0755-28179977
聯系人:林先生